現在位置: 首頁 > 第四篇 夢相同 心相通

船政精英 建設臺灣

  船政與臺灣的關係源遠流長,一部船政與臺灣的關係史,就是臺灣早期開發的真實寫照和縮影。船政文化通過一代一代的船政人以及他們的後人,薪火相傳,船政精神已經成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1945年抗戰勝利後,船政精英紛紛赴臺發展,成為臺灣各部門的核心。在臺灣軍界、政界、工商界、文化教育界多有傑出貢獻,是臺灣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1945年10月18日,陳吉廬(福建省立林森高級航空機械商船職業學校教員)、盧振乾(海軍學校航海班第九屆畢業生)隨李世甲到臺北,10月25日,參加在臺北公會堂舉行日軍投降儀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將臺灣、澎湖列島交還中國。圖為日本駐臺灣總督安藤利吉簽投降書。

李世甲(1894-1970)

  福建長樂人。1907年考取煙臺水師學堂,1913年入南京海軍軍官學校。曾任馬尾要港司令兼陸戰隊第二獨立旅旅長、海軍大學教育長、第二艦隊司令等職。1945年10月,李世甲以專員身份赴接收廈門、臺灣接受日本海軍投降,後任臺澎要港司令。

船政系列學校畢業生在臺灣軍事院校任職人員簡況(已知)
船政學堂沿革表
臺灣光復後赴臺接收日本海軍的船政人物一覽表(已知)
  1949年8月,馬尾造船廠部分機器及技術人員撤往臺灣左營。據不完全統計,1949年到臺灣的原福建船政及馬尾海軍學校畢業的人士約320多人,大多數成為各領域的技術人才骨幹。

  海軍學校奉命停辦,未畢業學生編入海軍軍官學校,畢業生人數共158名:航十一屆22名、十二屆28名、十三屆39名、十四屆18名(不含軍艦失事殉難18人)、輪機六屆24名、七屆27名。

魏濟民(1912-?)

  海軍學校航海班第五屆畢業生,曾任海軍軍官學校校長。

常香圻(1914-2003)

  福建福州人,畢業于海軍學校航海班第五屆。1935年赴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留學,回國後歷任海軍學校教官、臺灣海軍軍官學校教官、臺灣三軍大學教育長等職。常香圻一生對海軍教育體制改革貢獻良多,為中國海軍培養了大批精英。

鄭本基(1928- )

  福建福州人,海軍學校第十一屆畢業生。後至臺灣,歷任臺灣登陸艦隊司令、海總人事署署長、海軍官校校長、海軍政戰部主任、臺灣防務部門常務次長、聯勤總部副總司令以及外調基隆港務局局長等職。

羅錡(1927- )

  廣東省順德縣人,畢業于海軍學校航海班第十一屆。曾任“洛陽”艦少校副艦長,“中鼎”艦艦長,臺灣驅逐艦隊少將司令,臺灣海軍官校校長,陸軍後勤司令部司令,臺灣海軍司令部副總司令,中國造船公司董事長。

薩本炘(1898—1966)

  福建福州人,船政後學堂管輪班第十二屆畢業。曾任江南造船所工程師、海軍馬尾造船所上校工務長、私立勤工工業職業學校校長、四川機械公司總工程師。1946年9月,出任臺灣機械製造公司總經理協理兼總工程師及基隆造船廠廠長等職。後主持設計、建造了中國第一艘絞吸式挖泥船“洞庭”號以及荊江分洪工程的弧型閘門等,是武昌造船廠主要創建人之一。

朱以澖(1929-1987)

  福建福州人。馬江私立勤工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機械科第十屆畢業生。1952年考取臺灣省立工學院(後改成功大學)機械系。1973年任臺灣電力公司第一核能發電廠副廠長,主持東南亞第一部核能發電機組的安裝、運行,成功並聯發電。1976年後歷任第一核能發電廠廠長、核能專業總工程師、臺灣電力公司負責核能營運的副總經理等職。

池孟彬(1918-2002)

  福建福州人,馬尾海校航海班第六期。曾任臺灣海軍軍士學校處長、海軍指揮參謀大學校長、三軍大學海軍學院院長、海軍軍官學校校長、防務部計畫次長、海軍副總司令等職。1976年3月停役外調為臺灣航業公司總經理,1978年3月轉任招商局總經理。後轉任陽明海運公司董事長。

陳鳴錚(1914-2013)

  福建福州人,1931年考入海軍學校輪機六屆,畢業後擔任“中山”艦少尉輪機見習官,參加了1938年武漢保衛戰。後歷任海軍艦艇輪機長、臺灣海軍供應司令部副司令、海軍總司令部補給署署長、海軍後勤署首任署長、臺中港務局局長等職。

  兩岸一家人

  船政後學堂第一屆畢業生、著名外交家羅豐祿孫子羅孝遵(左二)、羅孝逵(右二)和其在台侄曾孫羅勝前(左一,曾任臺灣高雄海關關務佐)、羅超前(右一,曾在臺灣長榮海運公司任經理等職)在羅豐祿神道碑前合影。

  船政後學堂第一屆畢業生、著名思想家、翻譯家嚴復三子嚴叔夏在台妻女一家合影照。後排:從左起辜振甫、嚴倬雲、林慕蘭(嚴叔夏妻子、臺灣鉅賈林本源家族中人)、嚴停雲、葉明勳;前排:從左起辜懷箴、葉文心、葉文可、辜懷群。

  1993年4月27日,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在新加坡舉行海內外倍加關注的“汪辜會談”,簽署了四項協議。

  船政前學堂第一屆畢業生,著名外交家、翻譯家陳季同在台曾外孫楊榏錚(後排左二,曾任臺灣海軍造船總署上校)與其在大陸孫子陳詩代(後排右二)一家合影。

  福州船政局局長陳兆鏘孫子陳榕(前排左二)赴台探望在台父親陳大韶(陳兆鏘長子,前排右二)和堂姑陳秀玖(陳兆鏘侄女,前排左三),並與其家人合影。

  薩鎮冰侄孫薩本敦(中排右二)赴臺北向薩鎮冰侄孫女薩本文(中排左二)夫婦祝壽並與其家人合影。

  2008年9月原馬尾要港司令、馬尾海軍學校教務長李世甲長子李作健(馬尾海軍學校航海第九屆畢業生)陪同在台弟弟李作民夫婦(李作民曾在臺灣新竹玻璃廠任工程師等職)參觀船政博物館。

三家婚姻關係圖
嚴復後人遊板橋林家花園
沈葆楨故居
臺灣板橋林家花園
嚴復故居
臺灣板橋林家花園
陳寶琛故居
  福建船政與臺灣源遠流長,隨著船政文化知名度的不斷擴大,吸引了各界臺胞來到馬尾。2010年12月,《福建船政—清末自強運動的先驅》特展曾在臺北長榮海事博物館展出,吸引了近2萬名臺灣民眾參觀。船政文化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又一平臺。

  2010年12月23日《福建船政——清末自強運動的先驅》臺灣特展在臺北長榮海事博物館揭幕。

  參加船政臺灣特展開幕式部分老海軍人士和後裔合影。中間坐輪椅的分別是嚴復後裔嚴仲熊(右)和海校畢業生、台海軍少將陳鳴錚(左)。

劉和謙(1926— )

  安徽人,海軍學校航海班第十一屆畢業生,臺灣海軍一級上將。曾任計畫次長、臺灣海軍總司令、臺灣防務部門參謀總長等職。圖為劉和謙報考海軍學校時作文“海軍救國論內容(本件為劉和謙後來再書寫,非報考時原件)。

劉和謙等東海聯誼會成員參觀船政臺灣特展

“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儀式

2012年12月2日船政後裔丁遠超先生贈送連戰手書

海峽兩岸船政後裔及老海軍人士參加船政文化研討會

沈葆楨六代孫女沈冬教授參加船政文化研討會,並向馬尾區贈送紀念品。